日韩毛片无码永久免费看99免费视频,最新的毛片基地站免费,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直播,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岛国

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時評:兩岸攜手 共同搭建互聯網高速發展平臺

2011年11月16日 17:28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在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大好勢頭之下,互聯網更已成為兩岸同胞交流交往的重要平臺。 

  15日在北京舉行的2011兩岸互聯網發展論壇上,來自海峽兩岸的約400位專家、代表,攜手運用互聯網這個龐大而具有優勢的平臺,為兩岸高端技術的研發、創新、服務、發展及互動提出新的見解,貢獻新的力量。在這個高科技的舞臺上,我們不僅看到了新興技術的涌現,更加體會到兩岸攜手合作所帶來的巨大效應。 

  創新使兩岸合作空間廣闊 

  從2009年第一屆論壇的主題“兩岸攜手,合作共贏”,2010年的“互聯互通,合作共贏”,到本次論壇的“匯聚創新動力 共創網絡未來”。創新模式的提出,同樣是在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兩岸攜手,共創雙贏。不同的是,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互聯網合作空間變得愈加廣闊。

  電子商務合作、移動互聯網發展、數字內容及產業孵化,我們發現在這些議題之中,“三網”融合、云計算、數字創新這些新鮮的高科技詞匯變得越來越熱門。毋庸置疑,它們對于未來互聯網發展而言,將是一個創新模式的開始。

  創新是互聯網發展的動力。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大背景下,特別是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署之后,為兩岸互聯網交流與合作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尤其,大陸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水平、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以電子產業為優勢產業之一的臺灣,行業的創新更顯得尤為重要。面對歐洲新興技術的不斷研發和挑戰,兩岸互聯網人更應該攜起手來,全面推動網絡發展新模式。 

  服務是本屆論壇一大亮點 

  眾所周知,互聯網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一個服務平臺。不管是在核心技術、資料搜集以及傳播運用等方面,都給很多網民提供了很大程度的幫助。而“服務”二字也在本次論壇上得到了凸顯,成為一大特點。 

  國臺辦主任助理龍明彪在論壇開幕式上致辭表示,兩岸業界有責任、有義務攜手合作,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與特點,更好地為提升兩岸同胞福祉服務,為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服務。

  說到服務,9月19日剛剛成立的中國互聯網協會海峽兩岸互聯網交流委員會,正是為兩岸互聯網牽線搭橋的社會組織。其宗旨是聯系兩岸互聯網業界與業者,為加強兩岸互聯網行業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兩岸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提升兩岸同胞福祉服務。 

  在短短的3年時間內,兩岸互聯網發展突飛猛進,而海峽兩岸互聯網交流委員會的成立,更是標志著海峽兩岸互聯網業界交流正朝著常態化、機制化、穩定化的方向逐步前進。這也意味著兩岸互聯網交流委員會將跳出普通的網絡虛擬服務平臺,成為助推兩岸互聯網安全、健康、有序發展的實體平臺。這不僅有益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也將惠及兩岸廣大網民。未來前景,值得期待! 

  互動交流成就互利雙贏   

  有互動才有互聯網,有互動才有兩岸的交流與合作。據悉,下屆論壇將移師臺北舉辦,兩岸“你來我往”的互動平臺由此而來。探討、交流、合作是互動,共同研發新技術是互動,應對難題、解決困難、相互幫助是互動,結識朋友、收獲友誼更是互動的成果。 

  臺灣中華聯合集團策略長劉彩玲激動地告訴記者,“這次的所有交流和座談是個種子,慢慢會在每一個參與人心中發芽,總有一天,會在不同的環境中各自成長,成為一個新的互聯網。”臺灣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葉君超認為,2011年兩岸互聯網發展論壇的閉幕不是一個結束,而是全新合作的開始。 

  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高新民則表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為兩岸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空間和良好的機遇。相信在兩岸業界同仁的不斷努力下,兩岸互聯網交流與合作必將實現互利雙贏,迎來嶄新局面。 

  的確,兩岸互聯網的發展有互利便可互惠,有互動就能創造出更多的互贏。兩岸互聯網產業的交流與合作,不僅是產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兩岸經貿、文化聯系的重要支撐。 

  今年正值“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又趕上兩岸經濟框架合作協議利好成效顯現,兩岸在各項交流互動中頻頻開花結果。相信兩岸互聯網企業也勢必乘此東風“強強結合”,共創網絡未來,也相信兩岸同胞的攜手,定將結出碩果累累!(中國臺灣網評論員 高斯斯)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港澳僑新聞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系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